-
小金县生态农业与畜牧业协同发展促增收
今年以来,小金县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聚焦生态农业与特色畜牧业双轮驱动,推动农业经济实现质效双升。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升级传统产业、扩大标准化养殖规模等举措,构建了多元化的增收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速构建 小金县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组织结构,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43家,涵盖果蔬种植、畜牧养殖等多个领域。5家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实现标准化生产。在特色水果产业方面,完成117亩老果园品种改良,同时对390亩苹果园实施土壤改良与树形改造,预计优质果品率将提升20%以上。 二、设施农业规模稳步扩大 蔬菜产业方面,2000亩核心生产基地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新建的3座简易大棚用于反季节蔬菜试验种植。当地推广的"高原冷凉蔬菜"品牌已建立产销对接机制,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在质量安全管控上,建立农产品追溯系统,实现主要品种检测覆盖率100%。 三、畜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全县牲畜出栏量达9500头,肉奶产量分别实现766吨和401吨。重点推进的4个牦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已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引入自动化饲喂系统。针对高寒地区特点,创新实施"暖棚养殖"工程,131户养殖场完成选址,其中70户已开工建设,预计冬季牲畜存活率可提高15个百分点。 四、草原生态保护与产业融合发展 编制的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方案,明确划定了草畜平衡示范区。通过推广人工种草、轮牧休牧等措施,草原植被盖度同比提升3.2%。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畜种改良、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培育的"小金牦牛"地理标志产品已通过品质认证。 五、科技赋能特色产业链延伸 农业科技服务站实现乡镇全覆盖,推广苹果矮化密植等8项新技术。在建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将配套果品分级包装、牦牛肉精深加工生产线,预计年内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30%以上。电商服务平台帮助农户对接省内外市场,上半年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45%。
2025-09-09
-
汶川漩口生态工业园以绿色循环引领产业集聚发展
在“十二五”期间,汶川县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以漩口生态工业园区为核心载体,构建起“1+X”绿色工业体系。通过整合铝、锂、电子等优势产业资源,该县推动传统工业向低碳化、循环化转型,形成生态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一、顶层设计引领工业绿色转型 汶川县将“绿色、循环、低碳”理念融入园区规划,明确以漩口园区为“1”个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多个配套产业区。通过制定差异化准入标准,优先引进技术密集型、资源高效利用型企业,2015年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82亿元,推动侨源气体等企业完成环保升级,同时吸引神州锆业等新兴项目入驻,实现产业链补链强链。 二、基础设施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 园区建设注重生产与生态平衡,新建道路、河堤等设施兼顾防洪与景观功能,供电系统采用智能电网技术降低能耗。针对历史遗留的矿山裸露面,实施植被恢复工程,使园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35%以上。这种“边开发边修复”模式,为后续锂电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扩张奠定基础。 三、技术创新驱动资源高效利用 重点企业通过技改实现降耗增效,如下庄电厂引入余热回收系统,年节约标煤超万吨;中晟锂业研发的提纯工艺使锂回收率提高12%。园区内建立副产品交换网络,铝加工废渣转化为磁材原料,电子企业废水经处理后用于医药板块冷却,形成跨产业循环利用体系。 四、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2015年,以铝基材料为龙头,锂电、电子元器件、生物医药等细分领域协同发展的格局初步成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24.2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循环经济贡献率超过40%。这种集聚模式降低了物流与污染治理成本,使园区单位GDP能耗较2010年下降28%。 五、政策与服务双保障机制 汶川县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清洁生产认证,对采用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建立“一企一档”环保台账,通过动态监测确保排放达标。2015年园区新增就业岗位1200余个,带动周边乡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9%,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提升。 当前,漩口园区已从单一生产功能区升级为涵盖研发、孵化、制造的综合性生态工业基地。其经验表明,后发地区通过精准定位绿色产业,完全能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完成工业现代化跃迁。
2025-09-09
-
松潘县科技赋能特色产业升级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
在"十二五"规划实施期间,松潘县将科技创新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系统化推进农业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实现了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该县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吸引科技型企业落户,重点围绕高原特色种养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开展技术集成示范,累计培育科技示范主体120余家,构建起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一、特色农业科技示范成效显著 松潘县立足高原地理特征,引进青稞、牦牛等新品种37个,推广地膜覆盖、节水灌溉等实用技术28项。在川主寺镇建立高原蔬菜科技示范基地,采用智能温室技术使作物生长周期缩短20%,亩均收益提升35%。针对牦牛养殖业开发的疫病防控系统,将幼畜成活率提高至92%,相关技术获省级农业推广奖。 二、农产品加工技术取得突破 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农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建成标准化生产线6条。开发的冻干松茸技术使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利用生物发酵工艺改良传统牦牛肉制品,年加工能力突破800吨,带动周边200余户牧民增收。14项专利技术中,有9项直接应用于农产品加工领域。 三、科技培训体系全面覆盖 构建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组建50人的专家服务团。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差异化培训,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电商技能培训等12类课程。在安宏乡设立的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年均开展实地指导150次,解决生产技术难题300余个。培训内容涵盖现代农业装备操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应用等前沿领域。 四、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加强 建成州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入驻企业研发中心3家。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海拔3000米以上作物育种实验室,收集保存特色种质资源400余份。实施的"智慧牧区"项目,在5个乡镇部署物联网监测终端,实现草场载畜量数字化管理。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期初的38%提升至期末的51%。 五、科技扶贫模式形成示范 将科技创新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在毛儿盖地区推广的中蜂养殖技术,使户均年收入增加1.2万元。开发的羌活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标准,带动8个村建立种植合作社。通过"科技项目+集体经济+农户"模式,累计转化科技成果22项,受益群众超过1.8万人。 当前,松潘县正持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重点加强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应用。建立的科技大数据平台已归集各类技术数据2.3万条,为产业决策提供科学支撑。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5-09-09
-
小金县多部门联动推进就业失业动态管理
在推进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小金县通过跨部门协作机制,全面加强就业失业人员动态管理服务。社保、医保、工商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对单位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者等群体的精准化登记管理,为制定稳就业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一、构建全口径就业监测体系 通过整合多部门行政记录,将城镇新增就业、失业再就业、农村贫困劳动力等全部纳入登记范围。建立覆盖11563条就业信息的动态数据库,其中包含543名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5名失业人员及10785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详细就业状态。 二、实施分类动态管理机制 对180户个体工商户实行"一店一档"跟踪服务,定期更新经营状况。针对失业登记人员开展技能培训与岗位匹配服务,建立失业预警响应机制。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数据与乡村振兴部门实时对接,确保帮扶政策精准落地。 三、创新数据比对核验模式 运用大数据技术交叉验证参保记录、营业执照登记、用工备案等信息,识别未登记灵活就业人员236人次,纠正信息偏差数据47条。每季度开展就业信息质量核查,确保登记准确率达98%以上。 四、强化成果转化应用 将登记数据转化为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指导开展专场招聘会12场次。依据数据分析结果,在物流配送、乡村旅游等领域开发公益性岗位213个,促成107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五、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制定《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办法》,明确14项数据采集标准和9类情形更新要求。组建23人的专职调查员队伍,定期走访企业及社区,今年已更新就业状态变更信息632条。下一步将探索与周边县域建立就业数据协同共享机制。
2025-09-09
-
九寨沟县地税收入突破3.2亿 旅游经济带动税收增长
九寨沟县通过深化招商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2015年,该县地方税收实现显著增长,全年累计完成各项收入3.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占比超93%,反映出区域经济活力持续增强。 一、税收总量与结构分析 2015年九寨沟县地方税务局组织收入达3.5亿元,同比增长12.44%,税收收入占比达93.4%。主体税种中,第三产业贡献突出,尤其是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税收增长明显,印证了当地“旅游强县”战略的成效。基金及附加收入2320万元,主要用于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旅游业是九寨沟县税收增长的核心引擎。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量创历史新高,带动住宿、餐饮、交通等行业税收同步提升。此外,生态农业和绿色能源项目逐步投产,为地方财政提供了多元化税源。税务部门通过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扩大投资,进一步夯实税基。 三、征管效能提升举措 九寨沟县通过数字化征管系统优化税收流程,实现重点税源动态监控。针对旅游旺季流动性税源特点,税务部门加强景区商户税收辅导,确保税款应收尽收。同时,跨部门协作机制有效打击偷逃税行为,维护公平税收环境。 四、未来发展规划 九寨沟县计划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围绕生态旅游延伸产业链,培育康养、文化体验等新业态。税务部门将配合产业升级需求,完善分级分类服务模式,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全周期税务支持,持续释放政策红利。
2025-09-08
-
理县下孟工业园区与古尔沟温泉小镇引资成果显著
近年来,理县依托下孟工业园区和古尔沟温泉资源,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与精准招商策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重点落地工业技改与文旅项目,并储备多个优质在谈项目,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双轮驱动构建产业新格局 理县以省级下孟工业园区和古尔沟生态旅游区为核心载体,重点培育先进制造与文旅康养两大主导产业。工业硅炉技改项目通过设备升级实现产能提升,古尔沟世界温泉小镇规划建设国际级温泉度假综合体,形成"工业+文旅"的协同发展模式。 二、重大项目落地释放发展动能 投资6000万元的工业硅炉技改项目已完成设备安装调试,预计投产后可提升硅材料产能30%以上。50亿元温泉小镇项目启动首期工程,将建设温泉中心、山地酒店等设施,打造川西北地区文旅新地标。当前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逾9亿元,有效带动配套产业发展。 三、储备项目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理县正在推进3个重点在谈项目,涉及清洁能源和农副产品加工领域。其中光伏发电项目已完成前期勘测,特色水果深加工项目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这些项目将进一步延伸当地产业链条。 四、优化服务机制提升招商实效 理县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设立专项工作组协调土地、审批等环节。通过产业链招商图谱精准对接目标企业,定期组织投资环境推介活动,确保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目前全县已形成储备一批、签约一批、建设一批的良性循环格局。
2025-09-08
-
茂县土门循环经济园区发展势头强劲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茂县土门循环经济园区通过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和深化招商引资,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1至7月,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1亿元,工业增加值与销售收入同步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与潜力。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园区阶段性成果及发展路径。 一、核心经济指标稳步提升 2024年前7个月,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1.13亿元,工业增加值达2.5亿元,销售收入实现10.56亿元。数据表明,园区主导产业如新型建材、清洁能源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贡献突出。其中,循环经济模式下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占比超六成,成为拉动增长的关键引擎。 二、产业链协同效应显现 园区围绕“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构建了上下游衔接的产业生态。例如,建材企业利用工业废渣生产环保砖,能源企业将余热回收供应周边农业项目。这种协同模式不仅降低生产成本,还推动园区整体能耗强度同比下降12%。 三、招商引资聚焦绿色转型 2024年园区新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较同期增长20%,重点引入光伏组件回收、生物质燃料等低碳项目。政策层面,茂县推出专项补贴和税收优惠,吸引3家行业龙头企业落户。此外,园区配套建设标准化厂房和物流中心,缩短项目投产周期至平均6个月。 四、技术创新驱动提质增效 园区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5%,累计获批专利40余项。某环保科技公司开发的尾矿处理技术,使金属回收率提升至92%,相关产品已销往省外市场。同时,园区联合科研机构设立实验室,推动5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五、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完善 年内园区新增道路管网8公里,建成110千伏变电站1座,并开通直达港口的货运专线。政务服务中心推行“一窗通办”,企业审批时限压缩50%。此外,定期举办银企对接会,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融资超亿元。 六、生态效益与社会贡献并重 通过实施循环化改造,园区年减排二氧化碳3万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5%。就业方面,新增岗位1200个,本地用工占比超七成。部分企业还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支持周边村镇发展特色种植业。 当前,茂县土门循环经济园区正加速向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迈进。未来将通过拓展再生资源深加工、智慧能源管理等新领域,进一步巩固区域绿色发展标杆地位。
2025-09-08
-
九寨沟天堂口青年创业孵化基地获评省级示范园区
近日,九寨沟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要突破,天堂口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成功入选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名单,成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首个获此资质的创业孵化平台。该基地的认证标志着当地在推动青年创业、优化产业布局方面迈入新阶段,将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支持构建创业生态体系 2015年,省级四部门联合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评选工作,重点考察园区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及孵化成效。天堂口基地依托九寨沟县特色旅游资源,整合人社部门创业补贴、教育系统校企合作、团委青年创业扶持等多维度政策资源,构建"培训-孵化-产业化"全链条服务模式。评审专家指出,其特色在于将藏羌文化传承与现代服务业创新相结合,累计已培育涉及文创设计、生态农业等领域的创业项目。 二、民族地区双创模式创新实践 作为阿坝州首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天堂口突破地理区位限制,打造"飞地孵化+本地转化"机制。基地内设数字化路演中心、跨区域导师库,并与三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为入驻团队提供民族工艺IP开发、农产品品牌策划等专业化服务。公开资料显示,其运营方通过建立创业风险共担基金,已帮助多个大学生团队获得知识产权授权。 三、产城融合助推区域经济升级 该基地的认证直接带动九寨沟县创业载体能级提升。目前园区已吸引二十余个创业实体入驻,形成以非遗手作、智慧旅游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地方政府配套出台场地租金减免、税收优惠等政策,并规划建设二期工程,重点拓展电商直播、低碳环保等新兴领域。区域经济分析报告认为,这种"文旅+双创"的融合发展路径,有效激活了县域经济内生动力。 四、标准化建设树立行业标杆 按照省级孵化基地建设标准,天堂口在硬件改造和服务体系方面完成全面升级。其建立的"五星级"考核体系包含创业存活率、就业带动比等量化指标,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年度审计。相关管理部门表示,未来将通过组织跨区域交流活动,将该基地的创新管理经验向民族地区推广。 此次认证不仅是对九寨沟县双创工作的肯定,更为民族地区青年创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随着后续配套政策的持续落地,该基地有望成为连接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创新创业节点。
2025-09-08
-
汶川集中开工15个重点项目 打造生态康养旅游新高地
汶川县通过招商引资推动重点项目建设,集中启动15个涵盖城市建设、康养旅游等领域的项目,总投资达28.48亿元,旨在提升区域经济活力与民生福祉,助力生态康养目的地建设。 一、项目布局聚焦多领域发展 此次集中开工的15个重点项目覆盖城市建设、康养旅游、工业经济及民生保障四大板块。其中,城市棚户区综合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采用PPP模式推进,计划完成2360户改造任务。康养旅游领域重点打造鹞子山森林公园式医养基地,同步推进三江、水磨、映秀等片区旅游整体开发,强化生态旅游资源整合。 二、投资结构突出民生与产业协同 年度计划投资6.03亿元,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棚户区改造项目总投资5.2亿元,将显著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工业经济类项目注重引入绿色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康养旅游项目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构建“旅游+医疗+康养”产业链,预计带动就业超千个岗位。 三、全年计划实施425个项目 汶川县全年拟实施项目总数达425个,年度投资规模30.92亿元,其中34个重点项目占比超六成。分两批次集中开工的安排,旨在形成项目建设梯次推进格局,确保有效投资持续发力。 四、生态康养目标引领区域转型 依托鹞子山森林资源与岷江流域生态优势,汶川县将康养旅游作为核心发展方向。新开工项目通过提升景区交通、医疗配套等设施,推动“川西北特色生态康养目的地”品牌建设,预计年吸引游客量增长20%以上。 此次集中开工标志着汶川县进入“大建设、大发展”阶段,通过项目集群式推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9-07
-
阿坝州经济稳健增长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2014年,阿坝州地区生产总值达247.79亿元,经济增速保持稳定,三大产业协同发展,招商引资为区域经济注入新活力。以下从产业结构、发展动力和区域特色等方面分析阿坝州经济发展情况。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阿坝州第一产业增加值38.7亿元,增长4.7%,农牧业基础地位稳固,特色种植和生态畜牧成为重要支撑。第二产业增加值125.31亿元,增长5.9%,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清洁能源和矿产开发贡献突出。第三产业增加值83.78亿元,增长5.6%,旅游业带动服务业提质增效,文旅融合成为新增长点。 二、经济增长动力多元 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工业主导作用明显,水电开发和特色加工产业表现亮眼。第三产业贡献率34.2%,消费市场活跃度提升,交通物流和商贸服务协同发展。第一产业贡献率12.8%,高原特色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链延伸成效显著。 三、区域发展特色鲜明 阿坝州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集聚,风光水电项目落地增强能源保障能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带动住宿、餐饮等配套产业升级。农牧产品精深加工规模扩大,冷链物流网络完善助力特色产品外销。 四、可持续发展基础夯实 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交通网络优化促进资源要素流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环境友好型产业占比提升。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共享发展成果。
2025-09-05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